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民政动态 >> 县市动态

智慧门牌一码通办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54 来源: 金华日报  访问次数:

本报消息(记者 胡哲南)昨日,在武义县西联乡马口村,村民陈新玲用手机扫描家门口的二维码门牌,轻松完成水电报修。

这块小小的智慧门牌,集成党员联系户信息、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十余项便民服务,实现一码通办,助力乡村振兴。

针对山区移民安置、老旧房屋管理等难题,西联乡为全乡2100余幢房屋建立“户籍式”档案,构建“一户一址一码”数据库,整合公安、民政等6个部门的数据,应急抢险实现精准定位,矛盾纠纷可线上化解。据统计,智慧门牌系统上线半年,累计处理群众诉求26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6%。

“系统已采集农户信息2560户,生成标准地名地址1810户。”西联乡马口村党支部书记苏燕红表示,精准的地名地址数据及空间信息,让基层治理精确感知社会运行、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及时预警异常情形,为“数字乡村”建设筑牢根基。

在我省首个清廉地名文化长廊,游客扫描智慧门牌,即可聆听23个地名的历史典故。据了解,该长廊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近年来,西联乡深挖文化资源,开展地名文化“三进”活动,进校园开设地名故事课堂,进村社用非遗木偶戏讲地名故事,“进手机”展播方言地名短视频。同时,通过命名岩山殿景区、壶源宣莲发源地,扩大影响力,编撰《西联地名志》,用58个故事唤醒乡愁,让地名文化从档案变为可触可感的资产。

在“桑韵河涧”共育中心内,蚕农扫描智慧门牌,就能获取技术指导,这是西联乡产业地图场景应用的缩影。该乡将16个特色种养基地、3家共富工坊与地名数据、智慧门牌深度融合,对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导航平台后,80%以上经营主体实现“门牌即导览”,农产品电商转化率提升至25%。目前,智慧门牌已助农增收32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0%。

依托“地名+”模式,西联乡打造三大振兴增长点,联合牛头山景区开发研学线路,年接待游客量增长10%;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推动宣莲、有机茶进驻长三角商超;培育“星空露营”“荷田栈道”等网红打卡点,带动4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以来,武义县投入600余万元,推进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和数字门牌建设,已采集数据地名地址218124条,标准化提升122368条,完成70个村、2个工业区、6条街的门牌赋码制作,35个村安装了数字门牌。数字门牌系统含“邻舍家”线上议事平台及废旧回收、政务办事等模块,实现地址规范管理与便民服务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