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更有温度 让民心更添温暖——金华民政事业发展五年回眸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金华用五年时光作答:“国之大者”,正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温度。
一个个暖心项目托起“一老一小”幸福,一件件民生实事厚植困难群众福祉,一项项惠民举措绘就为民爱民底色……五年来,全市民政系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弱有所扶、困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为使命,实干笃行,踔厉奋发,积极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书写既有制度创新厚度、又具民生服务温度的“幸福答卷”。
一条条惠民政策,一串串民生数字,都传递出热气腾腾的“民生温度”:
五年来,全市低保标准实现“五年连增”,从2020年每人每月840元提高至2024年每人每月1145元;全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2020年城镇平均每人每月1327元、农村平均每人每月1200元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1839元;五年来,全市实现县、乡、村三级救助服务点的全覆盖,开展服务类救助项目555个,服务惠及困难群众10万余人次,共有9.8万名困难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政策;五年来,全市积极提升养老服务品质,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累计建成养老机构133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6家,建成村(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000余家,新增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58张,新增持证护理员6000余人;八婺大地,一笔笔温暖的着墨,绘就幸福的底色;一个个微小愿望的达成,让幸福伸手可及。
从“多元养老”到“幸福享老”
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
幸福的晚年是什么样的?
对于家住婺城区新狮街道柳湖花园社区的81岁老徐来说,就是每天可以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吃饭,与老人们聚在一起聊生活、拉家常。“我每天都来这里吃饭,还有老伙伴们说说话,这日子舒坦!”
养老服务,关乎民生,牵动民心。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0.95万人,占总人口26.22%。
五年来,我市用心用情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出台《金华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养老服务“爱心卡”、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政策宣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变,以更优质、便捷、多元的服务,让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基本养老服务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需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
五年来,我市不断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金有颐养”品牌,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2022年,我市“四同步”配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做法成功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金华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金东区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两项工程总投资5.5亿元,新增养老床位1560张,有效缓解了市区大型养老机构床位紧张的局面。
“回到这里我就安心了,这里有家的感觉。”近日,95岁的裘朱铃老人拉着市社会福利中心党支部书记的手说。原来,裘朱铃老人从医院出院后,回到市社会福利中心住进了康复病房,医生护士每天评估老人身体状况并提供医疗服务,费用由医保实时结算。
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三者协同,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供给,让养老服务形态更加协调。
五年来,我市编制完成《金华市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成立市“浙里康养”工作专班,把“浙里康养”融入我市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
截至2024年底,全市助餐服务已覆盖村(社区)2988个,覆盖率达到79.43%,服务人次3500余万人次,每天约8.25万名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覆盖率和服务人次均列全省前列。
到2025年底,全市“爱心卡”应用率达到40%,培育35支布局科学、覆盖城乡的专业上门服务队伍力量,为老服务组织乡镇覆盖率达到60%;到2027年底,实现村(社区)老年学堂覆盖率稳步提升,构建“15分钟老年教育学习圈”;到2027年底,全市居家适老化改造累计撬动消费3亿元以上,惠及老年家庭3万户以上……
一个个民生承诺、一项项民心工程、一张张温暖答卷的背后,是我市始终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努力,让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从“敲门救助”到“温暖满格”
构建现代化民生保障体系的改革实践
“现在放学能去社区书屋写作业,周末还有志愿者带我们做游戏,再也不用孤零零守着空房子了。”金东区初中生小琳攥着新书,眼里闪着光。这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女孩,不仅因民政干部上门探访纳入低保,更收获了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等暖心帮扶。
小琳的故事,是我市民生保障从“群众找上门”到“服务送上门”的生动注脚。过去五年,这座城市以制度创新打破救助壁垒,用精细服务温暖每个角落,写下“弱有众扶”的温暖答卷。
“以前是‘等米下锅’,现在是‘送米上门’。”基层救助干部老张的感慨,道出了救助模式的根本转变。我市构建的“智慧+网格”双轮驱动机制,通过建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贯通医保、人社、残联等数据,自动预警潜在困难家庭的致困风险,再由基层经办人员上门核实,从而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跨越。
数据见证变迁:五年来,我市低保标准“五年连增”,从2020年的每人每月840元升至2024年的每人每月1145元。政策覆盖网持续扩大,2022年将低保边缘家庭收入认定标准从1.5倍提高至2倍,单人户低保、支出型贫困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相继完善,让“政策夹心层”也能感受制度温度。
“以前跑五六个部门,现在社区服务中心一次办完。”低保户李阿姨的经历,折射出救助效率的质变。2021年起,依托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市民政局将低保、特困、教育、住房、医疗、用电减免等16个救助事项整合为“一件事联办”,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全市累计开展“一件事联办”2.02万件。
这种合力更体现在救助模式变革上。全市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10家,梳理政策、队伍、服务“三张清单”资源库,实现困难群众需求端和救助资源供给端的有效衔接,持续推进“物质+服务”救助帮扶。五年来,全市“助联体”平台共完成供需匹配13.48万条,整合政府和社会339支帮扶队伍,投入资金6300余万元,开展服务类项目555个,惠及困难群众10万余人次。
义乌市未成年人保护站里,12岁的小宇在心理沙盘前摆弄玩具。这个曾因家庭变故自闭的孩子,在“社工站+未保站”双站融合建设模式帮助下重展笑颜。这正是我市“物质+服务”综合救助体系的缩影——不仅保基本生活,更守护尊严与希望。
五年来,全市建成2家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10家市县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47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乡镇全覆盖,累计帮扶困境儿童7200余名、16.9万余次。同时,为9.8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补贴12.63亿元,45个精康驿站助心智障碍者重拾能力;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8万人次,“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从未间断。
夕阳下,小琳和同学在社区广场嬉戏,奶奶窗前的笑容格外温暖。从“被动救助”到“主动保障”,从“单一帮扶”到“多元共治”,我市用五年完成民生保障迭代升级,让“困有所救、急有所应、难有所帮、弱有所扶”的承诺,化作每个困难群众心中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创新路径
“这感应灯真贴心,晚上起夜再也不用摸黑了。”金华开发区三江街道阳光社区,90岁的张秀英老人抚摸着新换的灯具,满脸笑意。上门服务的“暖暖匠”志愿者邵林收拾着工具,这个居民自发组建的服务队,已为辖区200多户老人解决了居家安全隐患。
张秀英的“亮堂生活”,正是我市社会治理从“政府独唱”到“多元合唱”的生动写照。过去五年,这座城市以制度创新激活社会力量,汇聚治理合力,培育出多元共治的繁茂生态。
“以前社区搞活动,干部喊破嗓子没人应;现在社工带队伍,专业人做专业事,大家热情高着呢。”有15年社区工作经验的王丽娜颇有感慨。如今,我市像“暖暖匠”这样的社区社会组织达2.59万家,加上5391家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共同构成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这股力量的崛起,得益于“点亮北斗·金华社会组织聚能计划”。通过集中培育、项目实践、品牌提炼和全域推广“四位一体”模式,社会组织实现了质的飞跃。五年来,31家跻身省级品牌行列,78人获评省级领军人物,353家达到4A级以上标准,19家入选省级清廉社会组织范例。
资金扶持让社会组织“有钱办事”。市县两级民政部门累计投入近3300万元福彩公益金,扶持500余个服务项目。婺城区的“银龄食堂”让独居老人吃上热乎饭,义乌的“新居民融入计划”帮助外来务工者扎根,这些项目像毛细血管,将服务精准送到群众身边,惠及120万人次。
“在家门口就能申请慈善救助,太方便了。”磐安县尖山镇村民周大伯因重病致贫,村慈善工作站工作人员当天就帮他提交了申请。这便利源于我市构建的三级慈善服务网络。
五年来,我市以“一级法人、三级管理”模式,建成146个乡镇(街道)慈善分会、3248个村级慈善工作站,58个站点获评省级示范单位。128家慈善组织扎根基层,其中70家是近五年新增,像纽扣般扣紧爱心资源与民生需求。
数据见证慈善力量的成长:全市慈善总会系统五年累计募集款物 14.66亿元,帮扶支出11.59亿元,2020年至2023年实现“四年四个台阶”的跨越。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场景中,慈善力量总是第一时间响应,成为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
傍晚的金东区东孝街道,“红色议事厅”里热闹非凡。社区干部、物业代表、商户业主围坐讨论小区停车位改造方案。“以前政府说了算,现在大家商量着办,方案更接地气。”商户李建国的话道出了治理理念的转变。
如今,政府不再是治理的唯一主体,而是规则制定者、资源协调者和服务保障者。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居民参与社区决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各方在基层治理中找准定位。
夕阳下,“暖暖匠”志愿者们结伴走出社区,邵林工具包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愈发清晰。在我市,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书写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注脚——当多元力量如溪流汇入江海,便激荡出推动城市发展的澎湃动能。
从“人生节点”到“日常温度”
构建社会服务新范式的实践探索
“请新人交换信物,宣读婚姻誓言!”2月28日,磐安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里,董宸恺与周键超在亲友见证下许下承诺。作为新婚姻登记处首批体验者,他们不仅领到结婚证,还收到《婚姻家庭指导手册》。“仪式感满满,更懂婚姻的分量了。”周键超笑着说。
这场集体颁证仪式,是我市社会事务服务从“基本保障”向“人文关怀”转型的缩影。过去五年,这座城市聚焦婚丧嫁娶、地名管理、水库移民管理等民生小事,用制度创新传递温度,让每项服务都浸润着民生情怀。
“以前领证像办业务,十分钟搞定;现在有婚前辅导、集体颁证,结婚成了神圣的事。”婺城区陈先生夫妇的感慨,道出婚姻服务的变迁。
五年来,全面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全市婚姻登记场所实现4A级全覆盖,5A级占比达50%,建成特色户外结婚登记颁证基地17个。
积极开展婚俗改革,完成两批省级婚俗改革试点。通过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婚前教育和婚姻家庭关系辅导等全周期辅导服务。
“父亲后事没花一分钱,还有免费告别仪式。”金东区王先生的话语里少了悲伤,多了慰藉。金华推行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告别、生态安葬等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减免,进一步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
殡葬改革更传递着对生命的尊重。2013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了29次“市县联动”“市市联合”骨灰撒海活动,为834位逝者实施了海葬。全市146个乡镇(街道)建成节地生态安葬设施,草坪葬、树葬等形式让“入土为安”有了新诠释。“以前觉得是伤心事,现在满是暖心服务。”王先生的话道出群众心声。
“快递把新门牌直接送到家了!”婺城区塔石乡郑大妈指着蓝色门牌笑开了花。过去村里只有“大樟树旁”这类模糊地址,如今2.7万块乡村门牌让每条路、每栋房都有了“身份证”。这是“乡村著名行动”的成果。五年来,我市为178个无名乡村地名命名,设置1119个地名标志。浦江县古巷弄挂上手写地名木牌附历史故事。
《金华市区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后,“金竹路”“闻家街”诉说历史,“宾澜街”“港盛街”彰显活力,地名成了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
水库移民管理成效显著。监管全覆盖,承办全省现场推进会,2020—2024年培训合格率100%,三年获评全省优秀。五年来,累计投资12.75亿元,实施项目1756个,建和美村183个,移民收入与当地农村居民基本持平。
夕阳下,磐安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幸福启航”牌匾熠熠生辉。从婚姻殿堂的承诺到海葬的生命礼赞,从乡村门牌到城市街名,我市用五年时间将社会事务“小切口”做成民生幸福“大文章”。在这里,每项服务升级都在诠释:民生服务的最高境界,是让群众在每件小事中感受尊重与关怀。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它定格奋斗者的身影,镌刻奋进路上的足迹。回顾金华民政这五年,是民生工作不断做深做实的实干历程,亦是社会福祉持续改善的温暖答卷。这份答卷从民心、民意处落笔,聚焦民之关切,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最后落笔于好日子、幸福感。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展望未来,全市民政系统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的职责使命,强化系统观念、持续深化改革,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金华篇章贡献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