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门牌撬动振兴“大能量”
地处浙江省武义县西南部的西联乡,有着122.3平方公里的生态禀赋和红色文化底蕴。在“乡村著名行动”中,西联乡通过数字赋能、文化传承、产业融合,让沉睡的地名资源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该乡开展的“数字门牌”工作,集成10余项便民服务,惠及数万人次,带动农特产品销售3000余万元。
赋能基层治理
在群山环抱的马口村,村民陈新玲用手机扫描家门口的二维码门牌,在弹出的小程序中点选了水电报修。“现在查村务、找服务、看信息,扫个码全解决。”她展示的智慧门牌系统集成了党员联系户信息、社会救助、养老服务、金融服务、意见反馈等10余项便民服务。
近年来,针对山区移民安置、老旧房屋管理等治理难题,西联乡完成了全乡2100余幢房屋的“户籍式”建档,并同步建立“一户一址一码”数据库,汇聚公安、民政等6个部门的数据,实现应急抢险精准定位、矛盾纠纷线上化解。
数据显示,智慧门牌系统上线半年来,累计处理群众诉求26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6%。
“我们通过智慧门牌构建起‘房—人—事’联动的治理网络。”西联乡党委书记介绍,目前系统已采集、梳理农户信息2560户,生成标准地名地址1810户,“这些精准的地名地址数据及空间信息,让基层治理能够精确感知社会运行、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及时预警异常情形和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助力了‘数字乡村’建设。”
唤醒乡愁记忆
漫步在浙江省首个清廉地名文化长廊,游客扫描景点的智慧门牌,就能聆听23个清廉地名的历史典故。目前,清廉地名文化长廊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
近年来,西联乡深挖“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开展了地名文化“三进”活动,即进校园开设“地名故事课堂”,进村社用非遗木偶戏讲地名故事,“进手机”展播方言地名短视频。该乡还通过命名岩山殿景区、壶源宣莲发源地,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赋能乡村旅游产业;编撰《西联地名志》,用58个地名故事唤醒乡愁记忆。
打开共富新通道
在“桑韵河涧”共育中心,蚕农们扫描智慧门牌,选择系统里的技术指导,就能学习科学养殖,这是西联乡“产业地图”场景应用的一个缩影。该乡将16个特色种植养殖基地、3家共富工坊与地名数据、智慧门牌深度融合,打开了共富新通道。
“地名服务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建设。”西联乡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通过对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导航平台,全乡80%以上经营主体实现“门牌即导览”,农产品电商转化率提升至25%,“智慧门牌系统已助农增收32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0%。”
通过“地名+”,该乡还打造了三大振兴增长点:联合牛头山景区开发研学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量增长10%;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推动宣莲、有机茶等特产进驻长三角商超;培育“星空露营”“荷田栈道”等网红打卡点,带动4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从深山移民区的治理创新,到绿水青山间的产业复兴,西联乡正以地名为支点,构建“数字治理夯基—文化传承铸魂—产业融合赋能”闭环体系,实现治理方式从“粗放管理”转向“智慧服务”,文化资源从“沉睡档案”变为“活化资产”,产业发展从“单点突破”升级为“全域联动”,撬动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