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铺就乡村共富路案例——武义县茶业协会
一、社会组织简介
武义县茶业协会由武义县境内从事茶叶及与茶叶产业相关生产、加工、流通等的法人和自然人组成,是武义县5A级社会组织。协会多年来聚焦主业,以服务武义茶叶事业为宗旨,以规范建设促进作用发挥,在搭建平台、汇集资源、科技推广、茶叶文化普及等方面不断深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武义特色的富民路。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
创新组织模式。协会首创“行业党委+企业党支部”双轮驱动机制,将党建嵌入产业链;实施“双培工程”(把茶农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实现人才与产业双提升,破解产业人才断层;组建“红管家”服务团队,整合金融、法律等8个领域专业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完善产业体系。协会积极发挥自身的核心纽带作用,形成“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四级联动组织体系,整合全县153家茶企、86个合作社资源,建立产业共享数据库。产业联盟推行“三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品种改良、统一品牌运营、统一市场开拓)。
培育人才队伍。协会以职业农民培训为平台,加强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年均培训技能人才500人次;加强绿茶加工、评茶师技能训练,培养高技能茶叶行业人才。
(二)科技赋能促转型,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搭建创新平台。协会积极搭建“茶叶首席专家工作站”、浙江省茶叶学会“创新驿站”等技术平台,开展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0余项,年均推广科技成果10余项,形成“科研-试验-推广”的闭环。
推进机械强农。近年来,协会推广先进茶机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全面推进茶产业“机器换人”。全县拥有茶叶机械1.7万台套,建成名优茶连续化生产线37条,名优茶加工、大宗茶修剪、大宗茶采摘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茶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4%。
加快数字转型。动员促成龙头企业单位带头实施数字化项目建设,建成3个“智慧茶园”、4家“数字工厂”。会员单位更香公司建成了全省首条有机茶数字生产线。数字茶厂通过将师傅经验数字化,实现标准化生产,使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合格率超92%。
(三)三产融合延链条,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创新产品矩阵。协会引动本地茶企业开发茶食品,推出更多可吃、可用、可玩的新式茶饮、茶食品、茶提取物、茶微粉、袋泡茶等精深加工的终端产品,像抹茶精酿、黑茶面、黑茶冰激凌等跨界产品有效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深化茶旅融合。协会倾力推进茶旅融合,助力打造武义骆驼九龙黑茶文化园、更香有机茶基地等茶旅网红打卡点,实现“茶园景区化、制茶体验化、茶餐特色化”,发展茶研学,丰富茶旅游业态。组织开展“春暖茶香·醉美花田”浪漫跑、穿越茶海欢乐跑等活动积极推动茶研学旅游新业态,打造“有机茶乡”“茶乡武义”等茶旅游品牌。
扩大品牌影响。协会整合武义多家武阳春雨品牌加盟开设“武阳春雨”茶品牌金华市区形象店,建成武阳春雨品牌推广基地,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武阳春雨”品牌先后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认证,并成功申报省级非遗。
三、成效经验
武义县茶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三大举措,实现了“从分散经营到组织化发展、从传统生产到数字化升级、从单一产业到全链延伸、从产品输出到品牌引领”的“四大转变”。在茶业协会的促成引导下,在广大会员的参与努力下,形成了武阳春雨茶叶“全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撬动了以茶产业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引擎,将“一片叶子”做成了富民大产业。
一是产业发展成效。2024年,武义县茶园面积12.15万亩,产量1.97万吨,一产产值12.57亿元,全产业链产值32.7亿元,带动6万茶农增收致富。近5年来,武义茶叶产值增长了50%。
二是带动效应显著。通过资源搭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一系列举措,茶业行业培育出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比例达70%。
三是人才队伍壮大。协会每年组织的系列技术培训、技能比赛,夯实了行业人才队伍。目前,全县拥有中国制茶大师3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40名制茶师傅享受高层次人才待遇。
四是品牌价值提升。协会注重品牌建设,统一协调“武阳春雨”区域公共品牌运营,年组织20余次茶博会、茶展构建营销网络,通过“武阳春雨”品牌生态原产地、地理标志、文化名茶三重认证,形成品牌护城河,品牌价值评估达18.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