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民政局:在深化民政领域改革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的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赋予民政部门新的使命任务。浙江省金华市民政局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的重要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兜牢民生底线为担当,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着力推进实施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我们将聚焦老年人需求,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强化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提升服务功能,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开展“山区助老”行动,常态化探访关爱重点困难老年人。深化养老服务“爱心卡”集成改革,统筹整合政府、集体、市场、社会、家庭各方资源力量,放大“金有颐养”品牌效应。二是优化居家养老设施布局。结合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大力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不断改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探索“嵌入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消费圈。开展老年“金享助餐”行动,因地制宜打造“标准化+特色化”八种助餐模式,让老年人吃得开心、吃得放心。三是提升养老机构服务品质。持续优化养老机构床位结构,推进照护型床位、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实施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鼓励更多国企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落实养老护理人才激励政策,吸引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四是推动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实施一批养老建设项目,发展“行业+”养老新业态,依托森林、温泉、医药等特色资源,推动养老服务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助推“银发经济”跃升。五是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政策措施,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着力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织密织牢兜底民生保障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我们将以“物质+服务”救助模式为抓手,实现对低收入群体的动态监测、综合救助、常态化帮扶,推动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政策。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救助标准,同步提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二是落实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建立“线上+线下”低收入人口全流程监测和帮扶机制,提升风险预警处置的时效性。依托社会救助联合体阵地,联动开展多元化服务帮扶。三是健全临时救助长效机制。推进临时救助试点工作,探索“一次审批、分段救助”模式,提升临时救助的对象覆盖率和资金使用率。四是创新开展区域性救助管理。通过创新机制、统筹资源、协同联动、补齐短板、深化融合,推动救助管理工作由“各自为战”向“区域协调、全域联动”转变。五是推动救助慈善融合发展。健全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融合发展机制,做大做优以“善居工程”为样板的融合服务品牌,实现政府兜底型救助和慈善个性化帮扶有效衔接。
着力提升社会福利工作水平
持续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我们将健全困境儿童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助力困境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重点关心关爱残疾人群,切实加强服务保障。一是加强儿童服务阵地建设。推动儿童福利机构提质转型,实现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推进未保中心实体化运行,完善未保站建设,健全市县基层儿童福利工作网络。二是强化儿童服务能力提升。深化“浙里护苗”应用,推进儿童福利机构电子档案建设。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迭代“金保未”应用,推广“部门协同”子场景落地实施。开展优秀儿童主任选树活动,有效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提升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实施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开展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保障、流动儿童关爱和公共服务共享等试点工作,健全精准发现及协调保护机制。四是完善残疾人福利体系。完善生活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开展“精康融合”工程,减轻生活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及其家庭负担。
着力提升社会事务工作水平
大力培育移风易俗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殡葬、婚姻家庭建设工作,要求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我们将坚持殡葬服务的公益属性,维护殡葬服务市场秩序,持续优化婚姻管理服务,以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殡葬服务保障能力。健全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完善殡葬服务设施设备,推动乡镇(街道)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质量提升,全面深化群众“身后事”基本服务免费政策。二是推进殡葬规范管理。以基本服务普惠化、延伸服务标准化、中介服务规范化和让群众更有获得感“三化一感”为目标,开展清风护航优化殡葬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殡葬服务质量。三是推广生态安葬和移风易俗。探索多样化节地生态绿色安葬方式,助力降碳、减污、扩绿。大力提倡文明节俭的殡葬风尚,遏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陈规陋习,推广网络祭扫等新方式,形成厚养薄葬的社会新风。四是加强婚姻登记场所建设。积极推进公园式、综合性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全面推行优质暖心婚姻登记服务。推动婚姻登记档案数据省级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婚姻登记电子档案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化。五是优化婚姻管理服务。持续推进婚俗改革,大力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理念。积极探索推进全周期的婚姻家庭服务,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着力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激发服务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推动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将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守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生命线,发挥区划地名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一是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组织孵化(示范)基地建设,为社会组织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支持性服务。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在招商引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强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常态化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僵尸组织清理、行业协会商会违规收费行为整治等专项行动,将监管服务贯穿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全过程各方面。三是夯实慈善发展基础。加大慈善组织、慈善队伍、慈善超市等多元主体培育力度,推动东西部协作和“共富同行”计划,优化慈善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四是深入实施阳光慈善。完善多部门参与的慈善事业综合监管体系,持续健全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培育崇善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五是加强地名管理服务。落实地名备案公告制度,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规范地名管理,推动乡村地名命名设标,助力乡村振兴。全面规范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优化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