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张“爱心卡”,养老变“享老”
2022年7月,浙江省首次提出探索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对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迭代升级,充分统筹聚合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各方资源力量,将人身照护、医疗保健、社会探访、兜底保障等养老服务功能集于一卡,真正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老年人。金华市金东区作为养老服务“爱心卡”试点建设地区,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以整体视角推进公共服务“弱有众扶”“老有康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7部门协同推进,组建“五位一体”服务队。在试点工作中,金东区坚持“党建统领、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满意”原则,成立了区“爱心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组织部、现代社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区民政局具体实施,区卫健局、区市场监管局等17个部门协同推进,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站、爱心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上下联动“一盘棋”,搭建了区、镇、村一体推动“一张网”,为“爱心卡”建设落地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区“爱心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金东区充分联结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类资源,发动政府机关、妇联、团委、村(社)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集结数十家社工机构、全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金华市众邦养老服务公司等的专业化团队,组建了专业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社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五位一体的“爱心卡”服务队伍,服务规模、频次和质量有了保证。
建立供需对接机制,实现357个村社全覆盖。针对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态势,金东区全面动员“五位一体”服务队伍,进村入户调查、走访、观察,实现357个村(社区)摸排全覆盖;在人口流动量大、老年人聚集场所以及社区出入口等地设置点位,实现动态宣传全覆盖。最终由老年人代表主导,制定“地理位置、消费习惯、服务内容、价格水平、口碑评价”等多维度评估表,建立老年人“偏好”“流量”清单与社会服务项目清单精准对接机制。在聚焦需求评估的同时,金东区借助科技手段,建立养老服务“爱心卡”数字化管理平台系统,包括“爱心卡”数字化数据底座、“爱心卡”运营服务平台和“爱心卡”支付结算平台三大模块,实现了“平台端、移动端、结算端”三端互动。另外,金东区还对接金华银行社保卡系统,为老年人提供“点单式”便捷服务,社会工作者在移动终端对接老年人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购、助行、助为、助娱、助急等九大服务,服务在终端平台留痕,并由平台结算费用。
运用全过程监管机制,确保供给质量。依托市场化手段,金东区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机构白名单制度,鼓励、培育、引导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嵌入“爱心卡”服务中,为老年人提供智慧、便捷、专业、多元的养老服务。同时,完善社会工作者参与“爱心卡”项目的需求评估、方案设计、协商决策、监督执行和评估跟踪的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困难老年人的能力建设、心理慰藉、关系协调、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产生社会工作嵌入养老服务试点建设的“叠加效应”。此外,金东区还建立了“爱心卡”服务全过程监管机制,通过信用评价和不合格机构退出机制,实现老年人需求、服务、评价、监管等全量数据归集和闭环管理,不断提高“爱心卡”服务的供给质量。
成立助老专项基金,鼓励老年人自助互助。为激发社会参与活力,保证“爱心卡”服务的“源头活水”,金东区一方面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慈善捐助、家庭出资等方式筹集“爱心卡”运营资金,由金华市金东区慈善总会牵头,成立不少于500万元的爱心助老专项基金,通过财政资金的牵引和社会的广泛发动,筹措社会资金1000余万元,撬动家庭资金600余万元;另一方面建立起养老医疗机构、老年食堂、爱心企业等866家机构(企业)组成的养老服务矩阵,奠定了“爱心卡”的服务基础。同时,引导老年群体建立兴趣团体、老年组织,尤其是服务型、枢纽型老年社会组织,拓宽老年人参与“爱心卡”建设渠道,鼓励老年人自助互助。目前已建立了小巷管家、小巷骑兵、小巷医生等12支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助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