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飞地抱团”为水库移民共富注入“活水”
“这是我们刚拿到手的不动产权证书。”6月9日,婺城区雅畈镇新畈村党支部书记申瑞云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一个“红本本”,这是一间商铺的不动产权证书,产权所有人为婺城区雅畈镇梅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雅畈镇新畈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商铺每年的租金可达20万元左右,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细水长流的收益。”申瑞云和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两个村按照产权和股权相一致的模式获得相对应的比例收益,获得的收益彻底转换为各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保守估计每个村一年可达9万元左右的收益。这还得得益于婺城区“飞地抱团”项目的实施。
作为水库移民村,因缺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一直以来,新畈村和梅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不高。婺城区水库移民20481人,分布在全区197个村(居)。发展困难导致村集体经济薄弱,制约村庄发展,这样的现象在婺城区移民村中普遍存在。
位于蒋堂镇的立新村也属于水库移民村。该村地处蒋堂镇南部,因地理位置比较偏,加上土地资源少,村集体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为加快村庄发展,这几年我们通过入股镇里成立的消薄公司、小水电项目等方式,获得分红来扩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但要想实现村庄高质量发展,还得不停地‘造血’才行。”立新村党支部书记傅有庭说。
为了让移民村共享发展红利,自去年开始,婺城区统筹使用移民后扶资金,精心选择优质项目,通过“飞地抱团”形式购买厂房、商铺、办公楼,带动移民村抱团发展,持续增强移民村的“造血”能力,确保移民村资产保值增值。
得益于这一有利举措,立新村搭上了“便车”。去年,立新村成为“飞地抱团”项目的“先行者”。在婺城区民政局扶持下,村里出资30万元不到便买下了位于市区兰溪街上一间市场价值400多万元的商铺。商铺第一年的租金就有12万元,并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有了这间商铺,我们村里就有了‘活水’,源源不断地为村庄发展注入能量。”傅有庭告诉记者。
“村里所购买的厂房、商铺、办公楼产权归村里所有,通过‘飞地抱团’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未来的几十年里,该项目将打开双赢局面,为移民村创造长期稳定的村集体收入。”婺城区民政局党组成员鲍旭勇说。
据了解,自2007年开始,婺城区不断加大对生产开发类项目扶持力度,其中就包含“飞地抱团”项目,以此来进一步壮大水库移民村集体经济,为移民村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婺城区已在生产开发类项目上投入资金近7800万元。今年,婺城区生产开发类项目涉及资金1337.35万元,占比达75%,预计为7个移民村集体增收逾1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