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民政动态 >> 县市动态

义乌推进“五化”工作法 打造和谐共融社区

发布时间: 2022-04-29 11:46 来源: 义乌市民政局  访问次数:
分享:

近年来,随着义乌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的客商涌入义乌。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总人口2.5万,其中有来自29个少数民族2082人和来自7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388名境外人员,是个多国籍、多民族、多文化的“联合国社区”,是义乌城市社区的一个缩影。

该社区有三大特点:一是外来人口集聚,组成复杂,情况多;二是国际化程度高,诉求交织,服务难;三是人口流动性强,语言多元,管理难。如何让境外人员、少数民族“入乡随俗”,“住得下,留得住”,是摆在社区党委面前的一大难题。鸡鸣山社区党委创新开展“五化”工作法,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着力打造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联合国社区”。

一、以区域化党建为统领,撬动资源大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小马拉大车”现象更是常态。为此,社区党委构建“1+X+Y”社区大党委,即由社区党委牵头,20家共建单位和2家“两新”党组织组成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公安、行政执法、市场监管、交通等四个平台下沉力量,将执法人员纳入社区兼职委员,成立联勤联动工作站和微型消防站,形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下设管理与服务、平安与综治、环境与物业、文化与健康、中外居民之家、民族团结6个自治委员会,实现9个居民区红色业委会全覆盖,把分散在辖区的资源汇聚到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资源下沉、培育孵化等方式激活各类社会组织,有效实现把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2021年与党建联盟单位开展各类党群活动1000余场,服务8万余人次;现有32家社会组织落户社区,培育公益创投项目4个;动员社区党员、青少年、长者、妇女、境外人员志愿者1900人次,实现了社区治理能级的飞跃。

二、以智慧化管理为手段,助推管理高效能

作为2021年浙江省未来社区创建单位,社区党委抢抓先机,率先在“云端”布局,持续探索社区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运用信息感知、数据分析、智慧物联手段打造“未来社区”。8月9日成为全省首个登录“浙里办”的未来社区服务端,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文化大脑+社区文化”“健康大脑+智慧医疗”“教育大脑+智慧学校”等多跨应用场景,将省、市、镇街,以及社区相关服务平台进行贯通,打通政务服务直通基层群众的“毛细血管”;围绕“境外人员、少数民族、创业者”三多群体的实际需求,开发特色应用场景,大众普遍需求与小众特色需求各得其所,让各种服务一键精准直达;依托“浙里办”APP,用诚信积分串联各个应用,数字化记录全生命周期活动轨迹,以技术手段夯实诚信社区基础。目前社区智慧服务台已上线幸福学堂、疫苗预约、创业就业、社区留言等覆盖九大场景的87个应用子场景,从市级公共数据平台(城市大脑)交换数据累计117.1万条,问需于民“一张图”应用感知有效需求1311条。精准回应居民需求、快速响应居民诉求,提升广大中外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致力于让科技改变居民生活,推动社区服务更高效、居民生活更美好。

三、以信息化流量为媒介,助力经济新增收

在社区党委带领下,为在义外商、工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师生提供平台参加“电商直播专项技能培训”,紧跟时代潮流,中外居民齐享直播经济带来的福利。樊村居民区党支部腾退200多家物流,紧扣直播经济,引进新业态,打造网红直播商业街;金村居民区党支部大力孵化培育新数字电商,为外来务工人员创业提供保障,助力经济新增收。2021年辖区内电商企业共计710家,其中跨境电商410家,从事网络经济人员10000余名,年交易额达70.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金村、樊村先后完成道路“白改黑”工程,结合未来社区创建,营造“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巷院式街区邻里带,以市集形式激活夜间经济;江东四区学院路通过推动鸡鸣山邻里中心建设、“好吃集”建设(一个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小夜市),不断促进辖区居民增收。疫情期间通过减税降费政策宣传、外国人大讲堂、外贸公司复工复产、阿语志愿服务队走访入户等形式向辖区200多家外贸企业发出邀请函,号召回义创业,帮助餐饮、电商、个体户等150余家生产经营主体协调市场监管部门,成功申请复工复产补助65余万元。

四、以精细化服务为载体,提高居民满意度

社区党委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的嘱托,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居民所盼所急之事,搭平台、强服务,以“三张清单”工作法解决群众服务需求,以“幸福来敲门”为载体拉近邻里情,走街串巷倾听群众诉求,实施精准帮扶。疫情期间,来自15个国家的30名志愿者组成联合国防疫志愿服务队,开展登记执勤、代买物资、宣传劝导等志愿服务,累计解决群众关心小事3820件,服务居民20000余人次。社区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外邻居节、国际夏令营、汉字大赛等60余个品牌服务项目;建立全国首个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开设“家门口孔子学院”,免费为境外人员培训汉语,已连续开班七年,累计服务7万余人次;开设“民族团结融书苑”,免费为少数民族同胞培训国家通用语言、电子商务技能等,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以文化交融拉近距离,共创国际融合大家庭。在社区居住6年以上的外国友人有600余人,他们都说“这里就是我的家,房东、邻居都很好,不走了!”

五、以生活化融入为导向,搭起居民“连心桥”

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外居民之家自治委员会”,吸纳11名境外人员参与涉外纠纷调解、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等工作,形成“以外调外”新模式。来自伊朗的哈米先生精通六国语言,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老娘舅”,也是全国最早的外籍社区兼职委员,他热爱志愿服务工作,小到买电话卡,大到申请注册公司,社区里的外籍居民遇到问题都会找哈米帮忙。为了更好地开展调解工作,社区为其成立了“国际老娘舅”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同时也让更多的外籍朋友加入了工作室。2021年哈米调解工作室一共参与涉外纠纷调解40余次,帮助追回外商欠款500余万元。大家都为这支“国际老娘舅”队伍点赞,称他们是中外居民的连接桥!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联合国社区”的兼容并蓄为上千名外国友人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国际化家园。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五化”工作法打造和谐共融“联合国社区”,让义乌特色与“异国风情”相互交融,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实效。该社区将继续精耕细作,以服务居民、社区融合为导向,强化组织支撑,创新管理服务方式,以党建带动创新社区品牌,厚植社区文化,努力打造国际化视野下的共治、共融、共享的基层治理创新新格局。